團學動態(tài)
冬至又稱日短至、冬節(jié)、亞歲等,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(nèi)涵,既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氣,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于每年公歷12月21日—23日交結(jié)。
小時候就聽到大人們念叨冬至這個節(jié)氣,當時還以為冬至到了就是冬天到了,后來才知道這樣理解是錯誤的,在冬至的這一天,北半球是全年中白天最短,夜晚最長的一天,過了冬至以后白天開始變長,夜晚變短,,并且從冬至節(jié)氣這天開始,各地的氣候也要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,也就是開始“數(shù)九”了。
“數(shù)九”就是冬至到來年春風的 物理變化,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“九九歌”,最常見的有:
一九二九不出手,
三九四九冰上走,
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
七九河開,八九雁來,
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,真正寒冷的是在冬至之后。各地在冬至時都有不同的風俗,杭州人吃年糕,冬至吃年糕。年年長高,圖個吉利;四川冬至吃羊肉湯,羊肉可謂冬日滋補之首;湖南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;南方一些地區(qū)盛行吃冬至團,其實團圓的意思,不但自家人吃,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。冬至吃湯圓,是我國的傳統(tǒng)習俗,民間也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的說法;
北方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,應(yīng)為餃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至今民間還流傳著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諺,經(jīng)過千年發(fā)展,形成了獨特的節(jié)食文化。民間會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。冬至時,一覺醒來都會有一碗熱乎乎湯圓,耳邊還有媽媽的嘮叨聲,無一都是重復(fù)著那幾句話:“天冷了就不能多穿點衣服嗎!一天到晚的就知道看電視,作業(yè)做了沒?就不能多出去走走嗎!我怎么會有你這樣倒霉孩子!”一句句話左耳進右耳出,吃著湯圓思緒不知道飄那里去了,敷衍應(yīng)了那么幾句,急忙吃完就一溜煙跑了,晚上時一家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圍著桌子坐著吃飯聊天,很是喜慶。
冬至最開心的事除了吃湯圓,就是拉上朋友到街上亂竄。抓著糖葫蘆穿過熙攘的人群,聽著路邊小販在叫賣,周圍商店像是互拼著什么放著喜慶的音樂,乘著超市電梯俯視著一點一點變小的人群,踩過步行街體會著這人間煙火,無不歡樂。
冬至是一個熱鬧又充滿意義的冬天。
團學動態(tà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