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委動態(tài)
如何把“兩學一做”教育活動引向深入?2016年7月2日,黨委組織30多名教職工黨員到欽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(xiàn)場,通過實物、歷史圖片、人員講解,教職工黨員接受一課深刻的教育課,朝著“四有四講”合格黨員目標邁進一步。
迎頭嘩嘩大雨,首先參觀劉永福故居。位于欽州市板桂街10號劉永福故居“三宣堂”,建于清光緒十七年(1891年),是欽州市現(xiàn)存最宏偉、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。
劉永福當年援越抗法有功,被越王封為“三宣提督”,主管越南宣光、興化、山西三省軍事。“三宣堂”的命名是為了紀念這段光榮歷史。門兩邊的對聯(lián)是:“枝棲古越,派衍彭城”。
進頭門,經過30多米的龍眼飄香過道,便是一座兩層樓房的二門。門頂上懸掛著“建威第”的金字大匾,配以“恩承北闕、春滿南天”的對聯(lián)。
二門內是開闊的廣場。廣場南面是一個巨大的照壁,上書“卿云麗日”,字跡圓潤秀雅。
在有名的“拒賄庭”。據說中法戰(zhàn)爭結束后,劉永福從越南帶回一件珍奇的戰(zhàn)利品——被黑旗軍擊斃的法軍首領李威利的頭發(fā)。法國人知道后,專門派人攜重金到三宣堂企圖高價買走這撮頭發(fā)。劉永福不為重金所動,就在這個庭院里對來者嚴詞訓斥,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。
在“請纓堂”。這是當年劉永福反對“二十一條”,請纓抗日的地方。民國四年(1915年),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“二十一條”。劉永福聽到這消息后,不禁義憤填膺,立即通知全體家人并家庭教師集中祖堂,“抗電北庭,請纓與戰(zhàn)。”并表示,如果日本逞兇,他愿以七十九歲高齡的“老朽之軀”充當先鋒,與敵決一死戰(zhàn)。
教職工黨員特別在《中法戰(zhàn)爭歷史文物展覽》展室陳列的中法戰(zhàn)爭概況,黑旗軍(劉永福所部),萃軍(馮子材所部)的抗法斗爭三個部分,深深感受到那段抗法歷史的英雄氣概。
緊接著,還是迎著嘩嘩不停的大雨,參觀隊伍轉移到馮子材故居。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,在欽州市欽州鎮(zhèn)白水塘村,是馮子材退居時住所。故居建于光緒元年(公元1875年),1885年中法戰(zhàn)爭時, 已年近70,在鎮(zhèn)南關(今友誼關)“短衣草履,佩刀督隊”,浴血奮戰(zhàn),法軍大敗,乘勝追擊至越南文淵、諒山等地,殲法軍1000多人,史稱“鎮(zhèn)南關大捷”。
穿過古香古色的正門,來到用青磚鋪就的寬敞的練兵場,看著正前方那尊身著清朝官服、官帽的馮子材頭像,再看看左邊的祭旗臺,臺的上方飄揚著曾經讓法軍聞風尚膽的萃軍軍旗,當年馮子材就在這祭旗臺前以“不逐法寇,安我邊境,誓不還鄉(xiāng)”的錚錚誓言,帶領5000欽州勇士奔赴抗法前線的。站在這里,我似乎還能感覺得到他們英雄氣概……
下午,結束欽州保稅港區(qū)參觀后,接近5時,參觀學習隊伍來到仙島公園。仙島公園始建于1995年9月,是欽州市委、市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規(guī)劃建設"南方第二大港"一一欽州港而建造。
沿著石頭臺階而上,在風輪臺,看到矗立一座于1926年制作的孫中山紀念碑,為方體尖形花崗巖結構,正面碑文是“孫總理逝世周年紀念碑”,左右兩面分別是“革命尚未成功、同志仍需努力”的總理,后面是“欽縣軍政農工商學各界敬立”。再拾級而上,來到聚英臺,矗立一尊全國最大的孫中山銅像。黨員們認真參觀了基座《方略篇》、《風云篇》、《決策篇》、《共建篇》栩栩如生的四幅漢白玉浮雕畫面。
站在山上,環(huán)觀四周,郁林蔥蔥,徑道幽靜,花香鳥語。山下海闊天空,百舟競發(fā),星島棋落;龍門七十二涇盡收眼底,小船涇中往來穿梭。陽光下的海水波光粼粼,漁舟點點,紅樹林中的海鳥飛翔覓食。
一天的參觀學習盡管迎著雨,轉戰(zhàn)多個參觀點。學院優(yōu)秀黨員石流沙感觸地說道,愛國主義精神是實現(xiàn)中國夢的基石。作為一名教師黨員,就是要把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中一代代地傳承。(楊盛如文/圖)